学生频道

“书香掇中”教师阅读分享作品选登(七)

发布日期:2020-06-10 00:50:07 浏览次数:12310

尝一段文化之“苦”

    ——《文化苦旅》读后感

 刘宏丽

       高中的孩子喜欢互赠礼物,表达情意。儿子高二时,获赠的礼物中有《文化苦旅》一书。正在苦读书的孩子,建议我读读。于是,许多个宁静或颇不宁静的夜晚,儿子在学校上晚自习,我在家里听话地读书。
       此前,爱读的书,多为《薛仁贵征东》《隋唐英雄传》之类。读起来,不用思考,感觉比较轻松,英雄气概、消遣意味,看看也就罢了。
       《文化苦旅》就大不一样了,其中一种特殊的苦味。
       《文化苦旅》分四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全书分章节呈现,各章独立地讲述一个(群)人物、一个地名、一个故事。正好适合用零碎时间阅读,能边读边思考,能重复地读。人到中年,读这本书,有益处,上有收获。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牌坊》一篇,讲述一群在乡村做教师的女孩子们,用知识,用青春,解冻乡村。散文讲述的故事。为乡村女教师立牌坊,为大山里的孩子树希望,具有历史和现实两重意义。改革之初,百业振兴,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拉开序幕。民族复兴,首要的是文化复兴。余秋雨先生深邃的眼光、敏锐的感知,让人赞叹。
       《寺庙》一章,则讲述了乡村教师群体的日常生活。老师们的付出,有了收获。把希望变成了现实,有许多孩子走出了大山,走到了外面的世界,迎接他们的是更为广阔的天地。那些乡村教师们,却为了托举更多的希望,将自己的希望种在了大山之中。两章同属“如梦起点”,形成一个首尾呼应的完整故事。
       重读《文化苦旅》,其中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印象特别深刻。《道士塔》《莫高窟》《宁古塔》等,对历史文化现象的剖析,对历史文物遭遇的叹息,对历史人物(特别是小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令我咀嚼再三,不忍卒读。
       “历史,从来不给附庸以地位。”
       “历史,从来不给弱者以怜悯。”
       “真正的强者,永远占用一席之地。”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东方所需要的奋斗精神。当今,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就不能忽略一座座文化宝库。文化传承托起文化自信,余秋雨先生是很有远见的。
       寂静的夜里,读《谢家门孔》,心情十分沉重。
       “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这与“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要义相通相承。余先生的文字渗出“苦”来。《谢家门孔》叙述谢晋家的家事,导演谢晋创造了《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桃花扇》等时代经典。生活中的谢晋一家,是悲情的。谢晋的孩子中,阿三和阿四都是弱智。每当谢晋出门,阿三就离不开门孔了,分分秒秒地等爸爸回来,以至于眉毛磨得稀稀落落的。
       “除了睡觉,吃饭,他都在那里看。”
       阿三的日常生活,在我们看来,多么可笑,可又有谁能笑的出来呢。
       一个孩子,希望第一时间看到父亲的身躯。这种心情,多少人年老了,会依然存在,会更加强烈。
       阿三走后,阿四不像阿三那样,成天在门孔里观看。他关注的是爸爸的包、爸爸的鞋。出门拿包,进门递鞋,日复一日。
       在这不能出门的日子里,读这样的文字,不禁泪目。
       谢晋唯一正常的孩子谢衍,没有成家。五十九岁的谢衍病倒在床上,每天在老人赶到前,不断地问:“爸爸怎么还不来?妈妈怎么还不来?”
       读到这里,“苦旅”读不下去了。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0724-2443599

公众号
荆门掇刀石中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