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市掇刀石中学·第三届“书香掇中”师生阅读分享作品选登(三)

发布日期:2021-05-14 03:39:00 浏览次数:10290
万般才情诗中凝
——浅谈《红楼梦》诗词曲的艺术功效
高三政治组 张铮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约有200首,它们是这部伟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曲赋,浸透了作者的心血和感情,显示了作者非凡的诗词艺术功底和卓越的文学艺术才华。这些诗词曲赋,在塑造人物形象、预言人物命运、推进故事情节、突出作品结构主线、升华作品主题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显著的艺术功效。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诗体小说,其中的诗词曲赋,闪烁着熠熠光彩,是这部伟大作品的灵魂。
 
  下面,笔者试就《红楼梦》中诗词曲在小说中产生的艺术功效,结合若干首诗词赏析,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人物个性
 
  《红楼梦》人物繁多,其中主要人物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36位女性人物,四大家族中主要男性人物也有几十位,还有众多的家仆、侍女等等,有学者统计,可达900多人。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显示了非凡的功底和才华,他在使用精准生动的文字进行描写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诗词的功效。他也站在作者的角度写诗词,对人物进行描摹和评论,但更多地则是站在人物本身的角度,用小说主人公自己的诗词来表现个性、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由于各自性格、爱好、修养、境遇、志向的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迥乎不同。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代不同的人物写诗,使人物的个性化在诗的个性化里得到了充分表现,诗的个性化又为人物的个性化提供了依据。读者可以通过每个人物各自的诗作洞悉其心灵深处。这样,将小说众多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让我们择其一二而加以鉴赏。
 
  第三十七回,大观园青年男女成立海棠诗社,宝钗、黛玉都写了诗。  
 
《咏白海棠》(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脂胭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钗的诗,活脱脱地画出了她那不语婷婷的珍重芳姿,画出了一个举止端庄的淑女形象。她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不仅是咏白海棠的佳句,也写出了她素朴淡雅、为人寡言罕语、安分守己、遇到旁人见怪的事情也能浑然不觉,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个性特点。
 
《咏白海棠》(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读了黛玉的诗,眼前就浮出一个多愁善感、孤独寂寞的少女形象。“碾冰为土”、梨蕊白、梅花魂等句,是她喜欢清净爽洁的性格的写照。“秋闺怨女拭啼痕”可以说象征了她一生。“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是她依人而居悲凉心境的含蓄流露。
 
  又如第七十回,大观园儿女建桃花社,众姐妹都填柳絮词。同样是柳絮,黛玉看是“飘泊亦如人命薄”,宝钗眼里却是“白玉堂前春解舞”,这是她们的性格差异造成的。两人的诗,都透出了心声,展示了个性特征,给人非常清晰的印象。
 
  曹雪芹真真做到了诗随人出、诗即其人、惟妙惟肖。黛玉的《葬花辞》、《题帕诗》、《秋窗风雨夕》等诗篇,都十分细腻地表现了她那种独立又孤立、不屈又不安、热烈而又悲凉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假如没有这些诗篇,读者面前的林妹妹怕不会如此生动鲜明。读者也很难为其悲凉身世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所打动,为她担忧、痛苦、流泪。就宝钗来说,如果没有“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些从心底淌出的诗句,哪会有丰满如此的宝姐姐呢?
 
二、预言人物命运,预设故事情节
 
  我国古典小说传统写法之一,是在正文中间插入韵文,但韵文不过是一种点缀。有些诗词赞赋虽然在形容人物、叙述情节、渲染环境上有一定作用,但如果删去或跳过这些韵文,并不影响内容的完整表达。《红楼梦》则不然。它的许多诗词曲赋,起着预示人物命运、预设故事情节的重要作用,是为整部小说打下的基调,是为故事情节演进和人物命运结局设下的伏笔。离开了这些诗词,读者对人物及整部作品的认识就可能陷入混乱、迷茫和粗浅。这类词曲最集中最典型的,当然是小说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它们是结构严密、内容相连的系列诗。书中那些薄命儿女的命运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宿。让我们择录一二,略作赏析。
 
其一:黛玉、宝钗。
 
  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条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枚金簪。又有四句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指的是宝钗,取“乐羊子妻”的典故,赞扬薛宝钗是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用的是晋代谢道韫的典故。喻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倒过来念就是“林黛玉”,好好的一条玉带,被挂在林中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暗示薛宝钗最后的冷落、孤寒。
 
  其八:凤姐。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可哀。
 
  凡鸟猜字为凤。凤是贵鸟,却落冰山,无常也。凤姐之干才,男人也多不能及,令人爱慕。一从,是说凤姐从上,讨贾母欢心;二令,是说她掌贾府实权,发号施令。凤姐一生,争强好胜,露脸出头,可结果呢?“三人木”,即一个“休”字。此处既指王熙凤最后被贾琏休弃。也可理解为贾府最后没落被查抄,万事干休。判词就象一张履历表,划出了凤姐的一生。
 
  《红楼梦曲》十二支,是通过太虚幻境中舞女们“轻敲檀板,款按银筝”演唱出来的。它们与前面的判词存在对应关系,是对金陵十二钗命运的进一步暗示。
 
其一:[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支曲子暗示虽然最终宝玉会和宝钗成婚,但心却永远留在了黛玉那里,而宝钗,则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其二:[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首词曲是《红楼梦》诗词中的经典之一,对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结局作了预设,其中也饱含着忧伤和悲愤。作者暗示宝黛的爱情最终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枉凝眉”,意思是白白地皱眉。命运就这样无情,悲伤、叹息、遗憾,全都无用。他俩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一直被压抑着,最终走向了幻灭。
 
  至于第二十七回的五十二句长诗《葬花吟》,更是林黛玉感叹自己身世遭遇的凄婉长歌!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凄清的画面,浓烈、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全诗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表达作者思想观念,折射作品的复杂主题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一直是充满争议、难有定论的。个人以为,曹雪芹并不是所谓具备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新人,更不是阶级论者。他的思想中,有对行将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的感伤与喟叹,有对官场腐败、封建礼教等的愤懑和揭露,有对女性的讴歌和对纯洁爱情的呼唤,还有对前途的悲悯和迷惘。这些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在作品中通过一些诗词曲,表达和折射出来。下面,选取两处,略作赏析。
 
  先说说《好了歌》和《好了歌注》。这两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和尚口内念出了几句言词,这歌儿名为《好了歌》。甄士隐听后,大有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如何?”随即吟诵出一段文字,这便是《好了歌注》。前一首通俗浅显,后一首是对其思想的具体阐发,十分生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该诗形象地刻画出封建大家族在没落前夕的种种衰败景象。这有曹家自身败落的缩影,亦有警示世人不要为功名利禄而去鱼死网破地争斗,得放手时且放手之意,反映了作者虚无厌世、因果轮回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说是曹雪芹看破红尘之作。通过诗歌,作者的这种思想观念得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这在艺术效果上,仍然是成功的。
 
  再来看看第五回中的词曲《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是《红楼梦曲》总收尾的曲子。是对以贾家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命运的概括,是作者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家族唱的挽歌。作者一生由“饫甘餍肥”的贵族子弟跌落成一个“举家食粥”的落拓文人。他看到封建社会处处充满矛盾斗争,一切都在向对立面转化,都在走向消亡。所谓“物极必反”,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这反映了作者朴素的辩证法观念。同时,作者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对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充满厌恶和愤慨,但又和这个阶级难解难分地联在一起:他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但又提不出超出封建主义范畴的政治思想。他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但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种简单的循环,认为“荣辱自古周而复始”,这又折射出作者的“历史循环论”和宿命观。
 
  写到这里,可以做结论:《红楼梦》诗词曲赋,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价值是很高的,其艺术功效是多方面的。它和小说的叙事内容一起,构成了这部伟大著作的整体美。
 
  如果没有这些诗词曲赋,也就没有《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是不朽的,作为这部文学巨著整体艺术结构有机部分的诗词曲赋,必定也是不朽的。
 
  最后,还想说几句题外的话。
 
  民间流传过几句顺口溜:看了《聊斋》说鬼话,看了《三国》奸心大,看了《水浒》好打架,看了《西游》打哈哈。站在草根读者的角度,这是概括得很有道理的。那么,读了《红楼梦》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会像贾宝玉那样“寻愁觅恨,似傻如狂”?那也不至于。鲁迅指出,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内涵博大精深。可是,对于历史文化知识和文学素养并不高的大众读者来说,读懂都困难,哪能像红学家们理解的那样全面和高深?《红楼梦》带给普通读者的究竟是什么呢?《红楼梦》是女性的悲剧,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塑造了一大批青年女性的形象,她们一个个花容月貌,青春靓丽。因为她们,大观园风景旖旎,春色满园。黛玉的敏感多情、宝钗的贤淑多才、凤姐的泼辣干练、探春的聪慧能干、湘云的开朗豪爽、晴雯的伶俐刚烈、袭人的温良稳重……。“吾堂堂须眉,诚不如彼裙钗之辈!”这是作者由衷的感慨,何尝不是天下许多男人的感慨?对女性的赞美,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张扬,才是《红楼梦》最鲜明、进步的主题。《红楼梦》带给大众读者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我以为,那就是对女性的欣赏、尊重、善待、爱慕。写到这里,不禁想起电视剧《武则天》片尾曲中的精彩歌词:女人啊女人/是风是云是妩媚的花朵/是雨是水是冰冷的烈火/是爱是恨是永恒的诱惑/是善是恶是水火的融合/因为世上有了女人/男人才不把那红尘看破/如果世间没有女人/天地都将黯然失色……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0724-2443599

公众号
荆门掇刀石中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