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现代校长》周刊管理视界版刊登了东北师大附中夏维波的《校本课程莫成“山寨课程”》。该文指出当前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存在“山寨”现象,并提出了解决课程“山寨”化的措施。
当前实行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校本课程是处于最末端的,由普通教师开发的,应用于本校的最民间的、最灵活的课程。“山寨”课程主要的特点就是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那么校本课程最大的特点也就是这个“山寨”性。对校本课程高标准、严要求本身没有错,只不过校本课程的“草根”性决定了它的“山寨”性。如果要达到夏老师那么高的要求,恐怕“山寨”版的校本课程会“进化”为地方课程或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也会随之消失。
我认为,首先,校本课程可以“开发随意”。会京剧的教师开发京剧课,会厨艺的教师开厨艺课,这才是利用优势资源。学生喜欢物理的修家电,喜欢影视的学欣赏,这才叫因材施教。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校本百花齐放,课程百家争鸣,这才是校本课程的春天。
其次,校本课程内容的“芜杂”性也就是校本课程的丰富性。校本课程本身就是要解决国家课程全国“一本通”,内容单薄、统一的缺点。将当地的人文历史、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纳入校本课程,以弥补学生只专不博的缺陷,开阔眼界,提升能力。内容“芜杂”的校本课程,像丰富多彩的地方风味小吃,既有营养,又有滋味。
再其次,校本课程的多样性,看起来像“组织拼凑”,实际上是“形散而神聚”。这个“神”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学生面对这么多的校本课程,可选择性增强,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任意组合,大大地提高了校本课程的利用率。
最后,校本课程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它不能长期保持“稳定”。“稳定”是暂时的,相对的,变化才是永远的和绝对的。校本课程也要与时俱进。
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处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远远还没有到出精品的“战国七雄”时期,因此,校本课程“山寨”一下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