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频道

第二届“书香掇中”师生阅读分享作品选登(二)

发布日期:2020-10-20 04:43:49 浏览次数:12496
孔子的为官之道及其当代意义
         ——《论语》读后感
张  铮
  重读《论语》,偶有感悟,不禁想谈谈孔子的为官之道。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在众多时人的认知中,孔子是文化名人,是道德楷模,是精神偶像。孔子一生的职业,大致有三种:吏、官、师。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乘田”等小吏,由于能力和学识不凡,不断得到提拔,到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司最高长官);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孔子执政仅三个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可以说,孔子不仅是官场中人,而且是名副其实的政治精英。
  不过,这里所谈的“为官之道”,并不是讲孔子个人如何做官,如何创造政绩不断升迁,而是总结、归纳孔子在官员素质的提升、官员的考察、官员的选拔任用、官员的培养、官员工作作风的转变等方面的观点、方法,实质上可以说是孔子对于官僚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价值追求和思想智慧。
  孔子把培养和选拔人才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周朝文王、武王尊重和重用姜尚、周公这样的贤能之才,实现了国富民强,天下大治;而卫灵公昏庸无道,贬斥人才导致了丧国乱邦。孔子在兴衰治乱的对比中,认识到了人才的难能可贵,大力提倡举贤任能。孔子提出了辨别和任用官员的标准。这个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德才兼备。
  孔子强调为官者应该品德高尚,行为端正。在《论语·颜渊》中,鲁国大夫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进一步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事政事的人必须言行正直,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样的人才可以委以重任。而对于那种“放于利而行”“巧言令色”的道德败坏者,决不能委以重任。因为道德不纯的人一旦掌握权力,就很容易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指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孔子十分看重为官者的学识能力。孔子讲“学而优则仕”。一个人要想出仕为官,首先要刻苦学习,提高素养,本领学到家了,学识能力绰绰有余了,才能去从政为官。学识能力当然包括许多方面,孔子认为不仅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这小“六艺”,更要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大六艺”,以培养情怀,拓展视野,博大胸襟。孔子讲“君子不器”,认为一个人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而要通过学问思辩,修身践行,明达天理人性,能文能武,通才达识,而不是局限于一技一艺。孔子告诫他的学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不要担心没有职位,应该担心没有胜任职位的本领;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而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值得别人了解的人。为官不能刻意要求身居要职,不要担心怀才不遇,而要努力提升学识和能力,有了学识能力作为基础,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可见,孔子不仅强调为官者的才能,而且对才能的要求是很高的。
  在明确人才标准的同时,孔子强调要对官员进行考察,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考察一个官员,要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众人厌恶他,一定要仔细审查;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仔细审查。一个人无论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厌恶还是欢迎,我们都应该仔细分析他受欢迎或被讨厌的原因。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德有才,必须通过全面细致的考察了解,进行多维度的鉴别、考量,这样才能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好官。
  孔子重视对官员的合理使用,认为应根据个人专长和性格特点安排适当的职务,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比如,孔子认为子路有胆有识,行为果敢,可以治理兵赋。冉有多才多艺,谦虚勤谨,可以管理政事。公西华通晓礼节,善于交际,可以做外交官。孔子认为应将贤能之才置于平庸者之上,形成能者领导指挥庸者、内行领导指挥外行的用人格局。《论语》中记述了鲁哀公问孔子:“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的问题,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奸佞小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奸佞小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孔子将人才的使用放在了影响民心向背的重要高度。要使贤能者位居高位,从而压制小人,形成尊崇贤能排斥小人的用人导向,才能优化政治生态,提高管理效能,才能提升人民对政权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孔子告诫为官者要谨言慎行。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告诉他:一个人要做官食禄,就要养成多听多闻,多方掌握信息的习惯,对有怀疑的部分要加以保留,其余知道的部分也应该谨慎言说,这样就能减少自己的错误。要多看多见,对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了解的部分谨慎去做,才能减少懊悔。简单说,就是要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
孔子认为为官要勤勉忠实。“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不可懒政怠政,不可失职渎职,不可阳奉阴违。
  孔子十分重视政治人才的培养,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呕心沥血地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有很多成为了各诸侯国的高官栋梁。
  孔子在为官理政、治国安邦方面还有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论述,这里不再罗列。
  新文化运动时,鲁迅等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文革时期搞“批林批孔”运动,把孔子定义为奴隶主贵族的代言人,鼓吹复辟旧制度,为维护旧的统治秩序服务。这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严重割裂和扭曲。我们看到,孔子及其思想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日益走向世界,影响历久弥深。这说明孔子的思想符合社会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具有穿越时代照耀现实的光芒与魅力!
孔子的为官之道,对当前我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孔子有关识别人才、崇贤尚能,注重人才考察,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格局的思想智慧,有利于我们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干部人事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贤能政治。
  领导干部身居高位,其言行举止为公众瞩目,其才智能力关系到工作和事业的成败。“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领导干部道德缺失,必然会私欲膨胀,生活奢靡腐化,违纪违法,最终会跌落神坛,身败名裂。领导干部才智贫乏,能力平庸,战争年代就会打败仗,所谓“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建设时期,就会使工作陷于被动,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领导干部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则是危险品。国内外都有学者提出要建设贤能政治、精英政治。如何建设贤能政治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竞选方式,这种方式固然使许多政治精英脱颖而出,提高了政治效能,但也伴随着不同政治集团和政客之间互相攻讦,互相倾轧,互相拆台,乱象丛生,民心撕裂,社会分化。近年来,人们对竞选式民主的诟病越来越多。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一贯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和任用原则。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党和国家的干部人事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干部遴选、基层历练、考察考核、公示提拔等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和方式、方法,完善干部档案,注重干部履历,这有利于领导干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锤炼能力,丰厚底蕴,使众多的贤能之才逐步走向高级领导岗位。中国的干部人才培养、选拔、任用模式,已引起国际政治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当前,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基础上,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贤能政治建设注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要将儒家传统思想中“以民为本”“君子之道”“江山社稷”“崇廉尚俭”“修身齐家”等政治道德观念引入当代官场文化,倡导和促进领导干部做现代君子。在提升领导干部才智能力方面,要切实推进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要使更多高学历的学者型专家型人才进入领导干部队伍。领导干部要坚持读书学习,不仅要读现代经济、科技、政治、法律、哲学、管理学方面的书籍,以提升现代化科学人文素养,还要学习历史文献,从我国古代明君贤臣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中吸取营养,以把握历史规律,明达天理人性。
  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可以自觉阅读《论语》等儒家经典,坚持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领悟、体会孔子的为官之道。孔子的思想智慧和人文情怀,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加强个人修为,提高思想素养,端正工作作风,也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不揣冒昧,就写到这里。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0724-2443599

公众号
荆门掇刀石中学
返回顶部